溧河洼的老党员栗大年,在村头种上一大片花卉,办起了农家乐。来到这里的游客一年四季都能观赏到盛开的鲜花,村里人都称栗大年的那块地为花地。
为了满足游客需求,栗大年在花地旁还开了一家饭馆,主打的特色菜是扣肉。村里有年轻人调侃栗大年:“年叔,您都快80岁的人哩,搞这块花地您能忙得过来?”栗大年呵呵一笑:“我喜欢热闹,只图有个人气。”
溧河洼在溧河边上,绿水青山环抱,乡村旅游业发展迅猛。花地和饭馆吸引了很多外地游人前来观光,栗大年收费标准不高,有时候还倒贴钱。“咱这是干啥呢?总是白忙活!”小儿子惊蛰对父亲的行为非常不解,常常抱怨。栗大年却不以为然,早年他庄稼种得好,钱包早就鼓起来了。
“凡是到溧河洼的外地客人,只要能记住一个人的名字,并答应帮咱寻找,游花地和吃扣肉的钱,全免。”栗大年招揽顾客,会反复念叨这句话。当栗大年看到客人享受他提供的服务,就开心地笑了:“不知怎么,看到大家吃扣肉,我心里会特别畅快哩。”
直到从栗大年口中得知店规,惊蛰和村民才恍然大悟。原来栗大年半路开店,竟有他特殊的意图——找人,用栗大年的话说,这个人身上有“香气”。
40年前,溧河洼来了个姓单的下派干部,虽然才30岁出头,但村民们亲切地称他老单。栗大年要找的这个人就是老单。老单除了懂种庄稼的技术,还教栗大年侍弄花草。按照村里安排,老单下派期间住在栗大年家,当时栗大年家不富裕,老单将饭票和菜金换来的细粮,全部省下来留给栗大年家的老人和孩子。
扣肉是当地传统的“大菜”,栗大年家中难得做一次扣肉,老单却一块也不吃。栗大年将扣肉夹到老单的碗里,老单又会将扣肉转手夹给栗大年的孩子们。老单有句口头禅,“吃鱼不如喝汤,吃肉不如闻香。”他怕别人不相信,嗅着鼻子说:“嗯,我特别喜欢这扣肉香,吃是吃不出这种味道的!”说完,他就领着栗大年到一边侍弄花草。
老单起早贪黑忙工作,有一次,他累病了,高烧不退,躺在床上说胡话。栗大年趴在床边,听了好久才听明白,原来老单心里想吃扣肉了。栗大年决定满足老单的心愿,他跑了好几户人家,凑齐买肉的钱。当扣肉出锅,栗大年将老单扶起。老单在迷迷糊糊中突然惊醒,他看到眼前的一幕,又看了看栗大年的老父亲老母亲。无论怎么劝,老单就是不肯吃一口肉,只是喝了放在一旁的粥。老单说:“吃扣肉吃的是香味,我看到你们吃下去,会感到这扣肉更香。”
转眼,老单在村里工作期满,离别时栗大年很内疚。老单笑着说:“怕什么?等你们富裕起来,还愁我不回来吃几碗扣肉!”栗大年说:“单干部,你说话当真?”老单回答:“咱说话算数。”“好干部,真是好干部哩!”老单从村庄告别后,栗大年经常回想起他的憨笑和他养的花草,特别是老单嗅鼻子时的可爱模样,让他感觉有一种永不消退的“余香”,值得回味。
栗大年老了,无力打理花地和饭馆,可那个让他日夜牵挂的老单,始终没有出现。惊蛰觉得这花地和饭馆是赔钱的买卖,想关掉,可栗大年就是不肯。最后,惊蛰只好勉强接手。“经营这片花地和那个饭馆,不就是等单叔叔回来看花和吃扣肉?”不久,惊蛰想到一个主意。他高兴地回家告诉栗大年,店里来了个外地客,无论是年龄,还是相貌、口音,都与栗大年描述的老单对得上。
栗大年拄着拐杖,颤巍巍地来到饭馆。“大年,不敢认我了吧?你的相貌倒没什么大变化哩!”自称老单的人自报家门,与栗大年热情寒暄,还讲起当年那段养花经历和想吃扣肉的往事……送走老单,惊蛰笑嘻嘻地问栗大年:“爸,您的心愿实现了,这下花地和饭馆可以关掉了吧?”
惊蛰话音未落,却听“咣当咣当”一阵声响,栗大年脸涨得通红,挥舞着拐杖将餐桌上的碗碟打碎一地。惊蛰惊讶地看着栗大年,连声追问他怎么啦,“我只是想回味他留下来的余香,你连这都不让,以为我真的老眼昏花,老糊涂了?”栗大年怒目圆睁,哽咽着说:“我告诉你!老单,单干部他几年前去世了,你干吗这样糊弄我?”惊蛰不禁呆住了,他眼含泪花凝望着父亲。惊蛰费尽周折“请来”这位“单干部”,本是想安慰老父亲的……
“爸,您放心,花地和饭馆我会经营下去!”惊蛰抹了把眼泪,说,您心中的这个故事一定能生根发芽……
(作者高学升单位:江苏省泗洪县纪委监委)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