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英雄小八路》剧照。
歌曲《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作词人周郁辉(左)作曲人寄明(右)。 资料图片
“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爱祖国,爱人民,鲜艳的红领巾飘扬在前胸。不怕困难,不怕敌人,顽强学习,坚决斗争,向着胜利勇敢前进……”
每当这首《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在耳边响起,那份心底的记忆便被唤醒,让我们仿佛又回到了朝气蓬勃、充满梦想的童年时代。然而,鲜有人知道,这首经典的少先队队歌与一支英勇的部队和一群英雄的少年有着紧密的联系……
一
1958年,为严惩国民党当局对大陆的军事骚扰,粉碎美国制造“两个中国”的图谋,毛泽东作出决策,命令福建前线部队于8月23日炮击金门。
距小金门约11公里的厦门禾山区第四中心小学(现厦门市何厝小学),少先队员们在战前成立了“前线少年支前活动大队”。自5月起,厦门沿岸局势紧张,备战工作如火如荼地展开,出于安全考虑,许多居民纷纷撤离至后方。1958年8月22日,金门炮战前夜,正在何厝小学广场观看电影的村民们突然接到通知,当晚12时,所有村民和学生必须全部转移至后方。一辆接一辆的解放军卡车来到何厝村,帮助百姓连夜转移。然而,有13名小学生却悄悄留了下来,只因想为解放军叔叔做点事。他们分别是何明全、黄水发、何佳汝、何大年、何锦治、何亚猪、郭胜源、何亚美、黄友春、林淑月、黄火旺、黄网友、何星赞,共8名男生和5名女生,年龄最大的不过16岁,最小的只有12岁。
孩子中年龄最大的是何明全,他是“前线少年支前活动大队”的大队长。最小的是何大年,他父亲前些年被国民党军炸死,心里恨透了国民党反动派;还有一位女孩叫何佳汝,别看她年纪小,什么活都抢着干,她后来曾作为共青团代表于1964年和1978年两次参加共青团代表大会,受过毛泽东、周恩来和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这13名小学生整天在炮阵地上忙碌着、奔波着,“红领巾”与“橄榄绿”交相辉映的情景,是那时最耀眼的一道风景线。
曾参加过炮击金门战斗的九江军分区原政委徐恒裕当时在炮兵三十九团七连任侦察班班长,据他回忆,战斗中,孩子们一边不顾生命危险,帮助解放军送开水、洗军衣、擦炮弹、挖战壕,一边站岗放哨,在防空洞中把石头当凳子,以地板为黑板坚持学习。
当时,整个何厝村除了派出所只有第四中心小学有一部电话,几个小孩分工轮流守着这部电话,上级有什么通知,他们就跑下去通知村里或报告连队。解放军战士称赞他们:“小八路,志气高,巩固海防逞英豪!”
“小八路”的名字就这样慢慢地叫开了。
在炮战最为激烈的时候,几名少先队员承担着协助维护炮阵地电话线的重任。那是一项极其复杂而危险的工作,为了确保指挥通畅,他们很多时候只能凭借在炮火中生存的经验和少年的灵活机智,来回穿梭于炮火之中,抢修电话线。
在一次激烈的炮战中,解放军前线指挥部与炮兵阵地的电话通信突然中断,原来是线路被炮火炸断了,通信兵也负了伤。发现这一情况后,何大年带领伙伴们跳出战壕,冒着炮火四处奔跑寻找。结果,断线找到了,可是线已变短,不管怎么用力拉,断头就是接不上。指挥部的线路不通,炮兵的眼睛就像被蒙上了一块布。怎么办?于是,我们看到了电影《英雄小八路》里的那一组镜头:大伙儿灵机一动,便小手牵着小手,让电流从身体通过。由于通信及时恢复畅通,何厝方向的火炮再次发出了隆隆的巨响。
二
1958年9月6日,《厦门日报》以“今日小八路”为题,首先报道了13名少先队员在炮战前线的英勇事迹。9月10日,时任共青团厦门市委副书记王绥亲手将一面绣有“英雄的小八路”的锦旗赠予这13名少先队员。从此,“英雄小八路”的事迹广泛传开,名扬全国。
随着炮击金门的胜利,由全国各地各界人士组成的慰问团陆续来到厦门慰问前线将士,有带着慰问品的、有带着精心准备的歌舞节目的,也有带着纸和笔来采访的。
1958年底,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党委办公室主任周郁辉和作曲家寄明随团到厦门参加慰问活动。
那时,“英雄小八路”的名字已经在整个鹭岛传开,各种学习活动正蓬勃开展。周郁辉和寄明被这13名小学生的英雄事迹深深打动,立即深入前沿阵地体验生活,与参战官兵和“英雄小八路”促膝交谈。据何佳汝回忆,当时正是午饭时间,寄明左手拿着馒头,右手拿着铅笔,在活页本上写着什么,她手里的物件还有一块橡皮、一把小刀。孩子们顿时好奇地围拢了过来,“阿姨,你在写什么?”“我在写歌颂你们的歌。”孩子们高兴极了,纷纷表示想听。于是,寄明第一次哼出了那段激情、昂扬的旋律。站在一旁的周郁辉说:“你们的行为是爱祖国爱家乡的行为,我要根据你们的事迹,回去后写歌词。”
1959年9月,13名小学生全部升入厦门三中就读。学校的语文老师王添成详细了解了他们的事迹后,精心编写了五幕话剧《英雄小八路》。几个月后,上海戏剧学院剧作家陈耘带着学生到厦门体验生活,并特意前往厦门三中慰问、采访英雄小八路。王添成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编写的剧本和资料提供给他们参考。陈耘随后将其改编为八幕话剧,名字仍叫《英雄小八路》。1960年6月1日,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