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纪委监委 > 廉洁悦读
王瑛:永远的巴山红叶

  王瑛(1961—2008年),生前任四川省巴中市南江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她身患绝症仍坚守岗位,最后病倒在抗震救灾一线。2008年11月27日,王瑛因病情急剧恶化,在送往医院救治途中不幸去世,年仅47岁。她留给这个世界的最后一句话是:“救灾物资……情况怎样……”她是新时期共产党员的楷模,是基层领导干部的典范,是优秀纪检监察干部的代表,荣获“改革先锋”称号。在她生前战斗过的大巴山区,当地干部群众亲切地称她为“永远的巴山红叶”。

  “把党的温暖送到百姓的心坎上。”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地处川北的南江,也是重灾区。地震发生时,肺癌晚期的王瑛正在重庆接受化疗,病床上的她一心惦记着南江的救灾情况,不时打电话回来,忍着剧烈的疼痛部署救灾,安排前方的同志做好救灾款物的跟踪监督。

  在她的指挥下,全县纪检监察干部迅速行动起来,深入重点部门、重点乡镇开展救灾款物专项监督检查。最终,2.37亿元抗震救灾资金、32万套衣服、8000床棉被和2000吨其他救灾物资及时发放到受灾群众手中。

  那段时间,只要病情稍微稳定,她就执意回到南江,亲临灾后重建监督一线。同事们看她身体极度虚弱,走几步路就咳嗽不止,大汗淋漓,纷纷劝她休息,可她坚持守在“前线”。等到身体实在扛不住了,才恋恋不舍回重庆治疗。只要一轮化疗结束,就又立刻赶回南江。有人统计,从查出癌症到病逝的两年零四个月里,10多次化疗的间隔,她有194天在抗洪抢险、抗震救灾和案件查处现场。

  洋滩村是王瑛生前对口联系的村子。村里有一条河,原本没有桥,村民去田里干活,只能蹚水而过,极不方便,也不安全。王瑛来村里检查贫困户帮扶工作,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于是积极奔走,筹措资金,最终为村民建起一座桥。

  “坚持把难题解决在农家院,把党的温暖送到百姓的心坎上。”这是王瑛为群众办事的准则。王瑛去世后,当地老百姓给这座桥起名为“连心桥”。

  “革命老区的干部,就要为老区人民造福。”王瑛的日记里有这样一句话:“作为革命老区的干部,就要为老区人民造福。”

  革命年代,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红四方面军留在大巴山区的巴山游击队,以南江为中心,与国民党军周旋五年之久,最终全部壮烈牺牲。

  1997年,已在巴中市里打拼了10多年的王瑛主动申请到边远的南江工作,下决心要为改变老区贫穷落后的面貌贡献自己的力量。

  2002年,南江连续发生了两起损害外来客商利益事件,3名外地客商撤资。

  这让王瑛心急如焚,作为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她敏锐地觉察到,要改变南江的落后面貌,纪检监察机关责无旁贷必须立足职责积极作为。